【“双庆”活动优秀征文】西方媒体看中国:东方巨龙腾飞的佐证
西方媒体看中国:东方巨龙腾飞的佐证
杨俊国 戎林海
西方媒体长期戴着有色眼镜看中国,对中国的偏见太深。但是,透过“他者”眼中的“中国”进行再解读,即使是粗略地爬梳一下西方媒体长达60年的神情、视点和基调,也可以清晰地解读出中国的沧桑巨变。从西方媒体的傲慢、自我中心、不屑一顾、嘲笑与揶揄、指责,到疾羡、忧虑、不安、反思、赞美,反反复复的变化轨迹,恰恰折射出一个古老的东方大国的崛起。
一
多少年来,在西方媒体的叙述和镜头中,中国是贫穷落后的。新中国起步在一片废墟之上。1949年,我国有5亿多人口,人均收入仅66元,人均有粮食
必须提及的是,在海内外的许多文章中,对50-70年代的中国的描述是有盲点的。仿佛一提到50-70年代的红色中国,似乎就是无休无止的政治运动、“跑步进入共产主义”的政治狂热、60年代的大饥荒、“反右”的悲剧和“文革”的灾难。这是事实,但不是全部。当一个新国家经济困窘又遭到外敌的孤立和封锁,人们对强国的渴望就更加强烈。弗朗克•泽林深有感悟:“一个国家的进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群意识’的承受力和应变力。这是当今中国的成功秘诀之一。”②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毛泽东和他领导的中国共产党,确立了进一步巩固与发展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基本政策,最大限度地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激发“族群”意识,实现民族复兴大业。1949年举行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初步构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的民主协商政治制度。这样的举措让社会各界人士看到了共产党开阔的胸襟,燃起了知识分子强国梦想。举国上下,同心同德,群策群力,同舟共济,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原子弹氢弹的爆炸成功、第一架喷气式飞机的蓝天英姿、人造地球卫星的太空翱翔、红旗轿车的“东方神韵”、武汉和南京长江大桥的建成、大庆油田和胜利油田的开发等等,无不让中国人扬眉吐气。这样的历史不应该忘记。
其实, 早在1937年伦敦出版的斯诺的《Red Star Over China》(《红星照耀中国》)的书中,这位曾深入陕北采访的美国记者就感知到了中华“民族的灵魂”,他发现了蕴藏在共产党身上的“一种不可征服的力量”,并断言中国的未来就掌握在他们手中。③
不可否认,50-70年代,由于治国理念的偏差,中国走过弯路,有过沉痛的教训。改革开放使得中国从僵硬的清规戒律中走出来。80年代到2000年,不到20年的时间里,中国的变化只能用“翻天覆地”来形容。“从清一色的蓝灰色中山装,到牛仔裤、西服,再到各式各样的奇装异服;从柴米油盐的凭票供应,到可乐、汉堡、牛排以及各国美食遍布大街小巷;从集体宿舍到福利分房再到住房商品化;从一个人生老病死都在同一个地方到大范围流动;中国人正享受着改革开放带来的未曾有过的自由度和选择权。”④
二
许多国人怨愤西方媒体对中国的报道,总有“西方”的逻辑,总有一种预设的立场。这大可不必。任何媒体都有他们的政治立场和价值取向。克兰说20世纪70年代以来欧美学术界便形成了一种普遍的看法:“新闻故事是以影响公众领会其内容的某些方式被架构( framed)出来的”。⑤所谓的“纯态事实”或如罗兰·巴尔特所谓的“零度写作”是没有的。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事可说,就看拣什么说和怎样说。
国外的主流媒体长久以来似乎就没有给过中国一个正脸。凡是报道中国,必配上破败、肮脏、落后、昏黄的黑白照片。对于绝大多数没到过中国的西方受众来说,这就是中国,西方读者就是经由这些传媒而获得对中国的认知的。
在中国初步告别贫穷后,民主问题、人权问题、环境问题,以及伴随着“中国制造”遍布世界的贸易争端问题等等,又成了西方媒体的聚焦点。中国的问题确实很多。在经济、政治、环境、医疗、教育等方方面面,都有很多急待解决的问题。中国政府认识到了这一点,也并不讳言。当一个占世界人口五分之一的发展中大国,试图在二、三十年的时间段内完成绝大多数发达国家经历上百年才完成的现代化进程,种种历史的和现实的问题是可想而知的。
媒体有预设的立场无可厚非,但在深入采访之前就有了“先入为主”的主题,媒体的真实和公正就是令人怀疑的。中国是一个共产党执政的国家,在某些人的眼里,天然就是专制的,暴力的、不民主的,反人权的。例如近年发生的拉萨事件、新疆事件中,看到军车武警在街头上出现,西方媒体第一时间闪出的念头:这是镇压了。当然,这并不等于说,中国就没有反思的空间和应汲取的教训。随着中国对世界的坦诚和开放,事实真相直接地呈现在西方媒体记者面前,这比以往的事后解释和宣传要有力得多。在这次拉萨事件中,《华盛顿邮报》的吉尔•德鲁, 《经济学人》的吉姆斯•迈尔斯,就秉承着新闻从业者客观、真实、严谨的职业操守,对拉萨发生的事件作了准确、真实、第一手的目击报道,还原了事实的真相。
中国影响无处不在。打开报纸、电视,处处都有关于中国的信息。西方的日常用品大都“中国制造”。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世贸组织。2003年、2005年,中国神舟五号、神舟六号两次遨游太空。中国已经融入世界,世界已不能没有中国。西方何尝不知道,没有中国的参与,什么协议也是不完整的。无论立场是贬是褒,都透显出一个东方巨人的存在。中国的崛起,让西方有一种“不安”感。被西方媒体和政府视为权威的英国《简氏防务周刊》,把中国列入军事上的最强国范围内,认为中国空间技术和导弹技术领先欧洲,军队加紧进行信息化建设,核导弹技术拥有一定实力。话语的潜台词就是“中国威胁论”。
在西方媒体“有色眼镜”后面,显露出的恰恰是西方诸强对于中国迅速崛起的警觉、失落和担忧。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中国早已今非夕比。上百年来一直都习惯于居高临下的西方世界开始变得不自然,他们一时无法接受一个记忆中贫弱的国家与自己平起平坐,在国际舞台上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三
真相决定新闻价值。在事实面前,一些外国记者对中国的发展和成就由疑虑、惊叹到信服。不少外国记者通过亲历亲感,加深了对中国文化和中国社会的了解,修正了对中国认识上存在的误解和偏差。
将来的中国历史一定会浓重书写2008年。包括西藏骚乱、汶川地震、北京奥运等一系列重大事件,让中国及其国民在这一年中悲欣交集。
北京奥运,让刚刚经历过汶川特大地震阵痛的中国,再次成为全球媒体关注的焦点。北京奥运会异彩纷呈的开闭幕式和一系列文化活动,让西方记者震撼之余,对中国文化发出由衷的赞叹。奥运会成了全方位展示中国文明进步、开明开放的平台。中国犹如在圣火中涅��的凤凰,将她的美丽向全世界展现。2007年初,《时代》周刊曾经在封面报道里描述:“闭上眼睛,你想象一下,就像中国所说的传奇故事,在经历了近200年外国势力的屈辱,入侵、内战、革命和无法言说的悲怆,中国正在由自己决定自己的命运。”这份杂志叙述说:“现在中国正在把它的商业威力转化成真正的政治力量。他步入了世界的舞台,举止就像下一代的世界大国。”⑥
在媒体舆论的相互影响下,一些西方媒体开始认识到以往关于中国的报道有失客观和公允,对中国人民、中国历史文化和中国国情缺乏了解,对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和中国政府的努力缺乏尊重。面对世界金融危机的挑战,中国政府的沉着、果断的一系列应对措施,使中国经济成为世界经济陷入困境中的希望之船。中国提出的“和谐世界”、“和谐社会”理论,一反过去强权政治的思维方式,已经成为别具魅力的价值取向。德国《经济周刊》的记者惊叹:“历经近200年的内忧外患之后,中国即将开始她5000多年历史上的好时期。”⑦
历史惟在长视角下才清晰起来。以倡导“大历史观”而为世人所知的美国历史学者黄仁宇说:“中国过去150年内经过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革命,从一个闭关自守中世纪的国家蜕变而为一个现代国家,影响到10亿人口的思想信仰、婚姻教育与衣食住行,其情形不容许我们用寻常尺度衡量。”⑧
中国的发展有目共睹,但千万不要自我陶醉,头脑发热。居安思危,清醒地看到繁荣背后的危机,方是理性的态度。要读懂西方话语背后的潜台词,认识到中国的现实国情,认识到西方社会对华仍然存在的误差、怀疑和成见。这60年,中国也积累下许多隐患。贫富差距,官僚腐败,发展不均衡,医疗保障,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等等,这些都是我们必须正视和亟待解决的问题。我们还有很多的事要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60年,多么困难的关隘都闯过来了,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只要发挥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的优势,扩大共识,建立更为广泛的民族复兴大业的统一战线,最大限度地调动全社会的才力和智慧,什么困难能挡住一个东方巨人的脚步呢?
注释:
①艾奇逊.致杜鲁门总统的信[DB/OL].新华社译.http://www.huadu.gov.cn
②弗朗克•泽林.中国密码[M].强朝晖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9,181.
③埃德加·斯诺.红星照耀中国[M].董乐山译,[北京]作家出版社2008,7-8.
④林��耀.海外媒体谈中国改革开放30年[DB/OL].http://30.people.com.cn
⑤戴安娜·克兰.文化生产:媒体与都市艺术[M]赵国新译,译林出版社,2001,15.
⑥李鸿谷.城市升级[DB/OL]. http://www.lifeweek.com.cn
⑦蔡泽远.新“双城记”:演绎“中国时代”的光荣与梦想[DB/OL].http://www.xslx.com
⑧黄仁宇.中国大历史(中文版)•自序[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