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心聚力强履职 戮力同心助发展--我市社员履职2023常州两会纪实①
题记:市人大十七届二次会议、市政协十五届二次会议分别于1月7日和1月6日开幕。常州九三学社4名人大代表、16名政协委员带着全市社员的嘱托、带着实实在在的履职成果,共赴盛会、共话发展。
紧扣全市高质量发展大局,九三学社市委会向大会提交集体提案4篇,分别以“两湖创新区”建设、“两湖创新区”水生态修复、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和“智改数转”为主题,为书写中国式现代化常州答卷建言献策。4件集体提案分别是:
①《关于高水平建设中央车站 打造长三角中轴枢纽“第一门户”的建议》
②《关于开展两湖水生态修复 建设生态宜居宜游城市的建议》
③《关于大力推动我市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发展的建议》
④《关于加快发展数字经济 不断推进制造业“智改数转”的建议》
1月8日上午,市政协举行联组发言。社市委会主委孙秀峰,副主委庄军、白冰天,社员邹莹、黄国栋分别作联组发言。
主委孙秀峰代表九三学社市委会作联组发言《关于高水平建设“中央车站”打造长三角中轴枢纽第一门户》。发言提出:2023年是冲刺万亿之城的决胜之年,势已起、时已至。面向2035年,常州站在新的起点上,由万亿之城迈向特大城市。庄过去“单中心”大城市空间结构的基础上,即将拉开“双中心、四副”特大城市框架。为高水平建设常州南站,下好城市中心建设的第一步先手棋,建议加强战略指引、要素保障和功能配置,打造“第一空间枢纽”,拉开特大城市“新框架”;强化快速直连、经济区双核联动和微交通无缝衔接,建设“第一交通枢纽”,塑造区域交通“新核心”;强化功能复合、空间整合和部门联合,强化“第一功能枢纽”,构建城市中心“新业态”;彰显标志、突出延续性、强化融合性,雕塑“第一形象枢纽”,打造城市魅力“新窗口”。
副主委庄军作联组发言《加快创新环境生态区域优势营造,助力推动制造业新旧动能转换》。发言提出:常州制造业规模大、门类全、韧性好、开放程度高,产业体系完备程度高,是常州经济的压舱石,促进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仍将是常州经济发展的首要任务。作为工业明星城市,常州更应紧抓本轮新工业革命的战略机遇,从制造业全局出发,持续擦亮城市金名片。加快企业创新能力建设,营造环境生态区域优势,推动传统制造业新旧动能转换,是我市传统制造业实现“换道超车”的必由之路。政府在帮助传统制造业企业持续健康发展,打造制造业良好创新生态方面大有可为。建议聚焦创新主体,提升引智聚才力度;引海入江,筑高我市优势产业技术高地;重视资源共享,完善区域产业协同创新生态;抢抓契机,促进新兴产业于本土产业的融合互通;对标国际先进,引导企业重视管理创新;探索“一企一策”帮扶政策,引导企业绿色转型。
副主委白冰天作联组发言《完善科技创新体系 营造高品质创新生态》。发言提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党的二十大为科技工作谋划了具有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行动纲领。聚焦城市定位和“532”发展战略,结合我市产业发展特点和创新资源禀赋,应不断完善科技创新体系,营造高品质创新生态,加速打造长三角创新中轴与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因此建议推动教育、科技人才协同发展,以应用为导向开展基础研究,以问题为导向开展科技攻关,以创新创业为导向开展人才培养;强化一园一室一中心的支撑引领,持续推动中以常州创新园建设,加快推进智能制造龙城实验室建设、大力推进战略新兴产业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建设;推动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人才链四链融合;放管服改革创新,探索科技管理新模式。
邹莹委员作联组发言《关于开展两湖水生态修复 建设生态宜居宜游城市的建议》。发言提出:两湖创新区建设是我市推进532发展战略全面落地的龙头牵引,也是我市建设长三角中生态中轴的引领区。市委市政府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引领,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树立两湖创新区“生态创新区,最美湖湾城”的目标愿景,大力推进生态环境修复、生态绿心建设和绿色低碳发展,建设生态宜居宜游城市。根据两湖水生态的重要性和存在的问题,建议三水统筹系统治理,推进两湖创新区“美丽中国、美丽河湖”建设,实现生态宜居宜游新目标;保护修复生态治理,一体化整合区域山水林田湖草,提升生态净化能力、健康水平及人居质量;水质水源源头治理,兼顾洮滆片区治污与新孟河引水调控,强化污染防治攻坚。
黄国栋委员作联组发言《构筑常州绿色发展新屏障,推进生态安全缓冲区建设》。发言提出:生态安全缓冲区建设是江苏省在环保领域的重大政策创新,是新发展阶段践行生态文明,降低治污成本,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的创新实践。建议我市强化顶层设计,市区多级联动,抢抓我省率先探路生态安全缓冲区建设的战略机遇,以此为抓手,进一步深化推进生态中轴建设和“532”发展战略,不断筑牢城市的生态安全屏障,让常州在迈向更高发展目标的道路上乘风破浪,行稳致远。
集体提案《关于大力推动我市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发展的建议》提出:高新技术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其数量是衡量一个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科技创新能力、产业结构转型的重要指标。常州作为“国际化智造名城,长三角中轴枢纽”,始终把高企培育作为科技创新工作的重中之重,有效高企数多年保持全省第四,高企认定率在全省稳居前列,并多次位列全省第一。建议通过“挖存量、引增量”,实现高企量质并举;落实创新政策,激励企业加大研发,培育企业源生动力;打造企业成长梯队和产业链集群,推动高企梯次发展;强化科技服务、创新生态构建等措施,助力创新企业在我市集聚发展。
集体提案《关于加快发展数字经济 不断推进制造业“智改数转”的建议》提出:制造业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是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工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常州作为“名列中国先进制造业百强市排行榜第16位”制造名城,比照“国际化智造名城”目标,但缺战略、缺思维和缺人才的“三缺”问题依然亟待解决。建议帮助“难转”企业做好“智改数转”顶层规划,由服务商协同“不会转”企业制定“智改数转”方案,思考自建地区智能制造数据中台,为“想转”企业构建跨界复合型人才队伍。积蓄数字经济新势能,加快常州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提升常州制造业核心竞争力。